莊子 TXT下載 此句言和孔子 在線下載

時間:2016-12-18 14:39 /都市小説 / 編輯:清瑤
《莊子》是(戰國)莊周傾心創作的一本武俠、老師、經典風格的小説,故事中的主角是此句言,孔子,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,文筆極佳,實力推薦。小説精彩段落試讀:苑風曰:“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?[2]願聞聖治。” 諄芒曰:“聖治乎?官施而不失其宜,拔舉而不失其能,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,行言自為而天下化,手撓顧指,四方之民...

莊子

核心角色:此句言孔子

閲讀指數:10分

作品狀態: 全本

《莊子》在線閲讀

《莊子》第24部分

苑風曰:“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?[2]願聞聖治。”

諄芒曰:“聖治乎?官施而不失其宜,拔舉而不失其能,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,行言自為而天下化,手撓顧指,四方之民莫不俱至,此之謂聖治。”[3]

“願聞德人。”

曰:“德人者,居無思,行無慮,不藏是非美惡。[4]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悦,共給之之為安;[5]怊乎若嬰兒之失其也,倘乎若行而失其也。[6]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自來,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,此謂德人之容。”[7]

“願聞神人。”

曰:“上神乘光,與形滅亡,此謂照曠。[8]致命盡情,天地樂而萬事銷亡,萬物復情,此之謂混冥。”[9]

【註釋】

[1]諄芒:霧氣,這裏假託為人名。大壑:東海。苑風:小風,假託為人名。[2]橫目:指人,因人的雙目橫生於臉上,故稱。

[3]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:洞見事實的真相然採取一定的應對措施。行言自為而天下化:語言、行為聽任百姓自己發出,這樣,天下就會受到化而大治。手撓:用手指揮。顧指:用眼睛示意。

[4]不藏是非美惡:心中沒有是非、美惡的觀念。[5]共利之:與萬物同利。謂:與“為”同。給:足。共給之:與萬物同足。[6]怊(chāo)乎:惆悵自失的樣子。倘然:無心的樣子。

[7]容:貌。此句言德人無心財用、飲食而財用、飲食自然充足。[8]乘:因,憑藉。光:指。與形滅亡:指不形跡。照曠:指神人與悼鹤為一,泯滅形跡,內心虛靜空明,可以照萬物,包容宇宙。

[9]命、情:指自然的天。致命:與“盡情”同義,均指保守天,按自然的分行事。天地樂而萬事銷亡:與天地同樂,心中沒有牽掛,因此,人間的萬事萬物如同不存在一樣。萬物復情:萬物都回歸到它們的天。混冥:混同於玄冥之中,即同歸於大

【導讀】

本文選自《天地》篇,以諄芒與苑風相遇的寓言,描寫了“聖治”、“德人”與“神人”,而歸於“混冥”之境。

這則寓言與《莊子》其它寓言相類,都是假託二、三人物用對話形式構篇,以闡發其思想哲理。文中諄芒將到東海,適遇苑風,苑風詢其何往,答謂往“大壑”(東海),再問做什麼,對曰觀海之狀而“遊”,這是文章的小引。文章的正題,是苑風的三問與諄芒的三答。苑風一問“聖治”,諄芒回答是“官施而不失其宜,拔舉而不失其能”云云,指德治天下,屬“外王”的思想範疇。苑風二問“德人”,諄芒回答是“居無思,行無慮”云云,指謹守質,屬“內聖”的思想範疇。苑風三問“神人”,諄芒回答是“上神乘光,與形滅亡……萬事銷亡,萬物復情”云云,指既駕馭物事,又守住真神,屬兼得“外王內聖”之,即由“照曠”(照徹空明)而“混冥”(混同玄冥)的境界。

在《莊子》書中,類似“混冥”的詞語很多,如《大宗師》的“中央之帝為混沌”就有相近的意象,而徐復觀在《中國藝術精神》中認為《寓言》篇中陽子居遇老聃,所謂“舍者與之爭席”就是“混冥”,是説陽子居“由過去的一往之超越而融混於世俗之中,這是超越以的混冥”。對讀莊子的《齊物論》諸篇,可以説是在泯是非中發現各類人物的本質的存在意義,其超越的虛靜之心,也兼有着“寓諸庸”的質。也就是説,“混冥”不是一味超越的陽醇拜雪,也不是世俗的下里巴人,而是以超越之心融入世俗的一種狀。這種解釋,也許對我們解讀這則寓言,是有啓發意義的。

☆、正文 第六章天

運而無所積,故萬物成;[1]帝運而無所積,故天下歸;[2]聖運而無所積,故海內。[3]明於天,通於聖,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,其自為也,昧然無不靜者矣。[4]聖人之靜也,非曰靜也善,故靜也;萬物無足以鐃心者,故靜也。[5]靜則明燭鬚眉,平中準,大匠取法焉。[6]靜猶明,而況精神!聖人之心靜乎!天地之鑑也,萬物之鏡也。[7]夫虛靜恬淡漠無為者,天地之平而德之至,故帝王聖人休焉。[8]休則虛,虛則實,實者矣。[9]虛則靜,靜則則得矣。靜則無為,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。[10]無為則俞俞,俞俞者憂患不能處,年壽矣。[11]夫虛靜恬淡漠無為者,萬物之本也。明此以南鄉,堯之為君也;明此以北面,舜之為臣也。[12]以此處上,帝王天子之德也;以此處下,玄聖素王之也。[13]以此退居而閒遊,江海山林之士;以此為而世,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。[14]靜而聖,而王,無為也而尊,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。

【註釋】

[1]積:滯。天運而無所積:天運行而不滯。成:生成。[2]帝:帝王之。歸:歸附。[3]聖:聖人之

[4]明於天:明無為的理。通於聖:與聖人虛靜恬淡的心境相通。六通:六通達。四闢:四時順暢。昧然:昏昧無心、沒有知覺的樣子。

[5]鐃:與“撓”同,擾。[6]燭:照。鬚眉:鬍鬚與眉毛。平中準:的平面乎準線規定的“平”。

[7]此句言聖人心靜而平,就像一面能夠照出天地萬物的鏡子。

[8]虛靜、恬淡、漠、無為:都是無為的意思。天地之平:“平”當作“本”,天地之本指天地的本。德之至:德的實質,至,與“質”通,實。休:止。帝王聖人休焉:帝王聖人止在這裏,指帝王聖人止於無為。

[9]:當作“備”,備。此句言帝王聖人止於無為,內心得虛靜空明,內心虛靜空明會無所不包,無所不包備大。[10]任事者:辦理實事的人,指臣子、百姓。責:職責。

[11]俞俞:和樂安逸的樣子。處:居。憂患不能處:指憂患不繫於心。[12]南鄉:南面,“鄉”與“向”同,面向。“南鄉”為君位,“北面”為臣位。

[13]此:指無為。玄聖素王:指有聖、王的素養而沒有聖、王的爵位的人,一説指老子與孔子。[14]退居:隱居不仕。為:出仕。

天樂

夫明於天地之德者,此之謂大本大宗,與天和者也;[1]所以均調天下,與人和者也。[2]與人和者,謂之人樂;與天和者,謂之天樂。[3]

莊子曰:“吾師乎!吾師乎![4]□萬物而不為戾,澤及萬世而不為仁,於上古而不為壽,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,此之謂天樂。[5]故曰:‘知天樂者,其生也天行,其也物化。[6]靜而與同德,而與陽同波。’[7]故知天樂者,無天怨,無人非,無物累,無鬼責。[8]故曰:‘其也天,其靜也地,一心定而王天下;[9]其鬼不祟,其不疲,一心定而萬物。’[10]言以虛靜推於天地,通於萬物,此之謂天樂。[11]天樂者,聖人之心,以畜天下也。”[12]

【註釋】

[1]天地之德:指虛靜無為。大本大宗:最大的本,最大的宗主。和:和諧。[2]均調:協調,調和。[3]人樂:與人同樂。天樂:與天同樂。[4]師:指

[5]□(jī):愤隧。戾:饱烘,兇,一説當作“義”。仁:指偏。[6]天:,自然。天行:與同行,按自然的規律運行。物化:與萬物化為一

[7]同波:同流。[8]無天怨:不會招來天的怨恨。無人非:不會招來人的非議。無物累:沒有外物的牽累。無鬼責:沒有鬼神的指責。

[9]一心定而王天下:內心虛靜無為,就能統馭天下,一説“王天下”當作“天地正”。

[10]祟:怪,這裏指病患。其鬼不祟:他的精神就不會有毛病,一説“鬼”當作“魄”。[11]推於天地:推及於天地。通於萬物:與萬物相通。[12]畜:養育。

【導讀】

這兩段文字選自《天》篇,一論“天”,一論“天樂”,其主張法自然而,順自然而行,與萬化同流,為其思想主旨。

在戰國時代,宇宙生成與夫人關係,是諸家爭鳴的兩大課題,而對天人關係的認識,突出表現於諸子書中以“天”名論的篇章中,《莊子》中的《天》《天地》《天運》諸章,均與此相關。考察諸家論述,或倡制天而,或倡順天而行,在順天而行的思想中,又有重“有為”與倡“無為”之別,莊子的思想可以説是順天而行中的無為論的代表。在有關“天”的文中,莊子並列“天”、“帝”與“聖”,以“無所積”闡發無心而則自化的理,並由此分別得到“萬物成”、“天下歸”與“海內”的效果。考察該文核心,其論“聖人之心”即“天地之本”、“德之至”,落實於政治論的層面,也就是“虛靜恬淡漠無為”。而在有關“天樂”的文中,莊子提出“人和”與“天和”,亦“人樂”與“天樂”相對相契的概念,其要在人樂順天樂,人和應天和,方能同於“天德”。在老莊哲學中,“”與“德”雖或有自然與人事的偏重,但更多是互為的,“天德”亦“天”。所以論其宗本,“天樂”也是“虛靜推於天地,通於萬物”之“和”,與述“天”是同構關係。

由於本文以論説為主,作者多采取排比與真的修辭方法,以強化義理。排比如“天”一段開篇的“天運”、“帝運”、“聖運”,“天樂”一段中的“與天和”、“與人和”,“不為仁”、“不為壽”、“不為巧”等,真如其“虛則靜,靜則則得”,皆有一氣灌注,不容置辯的藝術效果。

舜問於堯

昔者舜問於堯曰:“天王之用心何如?”[1]

堯曰:“吾不敖無告,不廢窮民,苦者,嘉孺子而哀人。[2]此吾所以用心已。”[3]

舜曰:“美則美矣,而未大也。”

堯曰:“然則何如?”

舜曰:“天德而出寧,月照而四時行,若晝夜之有經,雲行而雨施矣。”[4]

堯曰:“膠膠擾擾乎![5]子,天之也;我,人之也。”[6]

夫天地者,古之所大也,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。故古之王天下者,奚為哉?天地而已矣。[7]

【註釋】

(24 / 48)
莊子

莊子

作者:(戰國)莊周 類型:都市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